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

[5] 黃土水


黃土水

一、求學過程

入東京美術學校,但不得其法。最後以加倍的努力克服之。
於日求學時臺人經常受到阻撓,不會得到第一名的名次。

著名的雕刻作品有,李鐵拐,山豬等等。

日本的雕刻家不輕傳手藝,必先成為入門子弟,學習六七年的學徒而後才有可能習得。
後受拜義大利師傅貝西手下,可以一窺師傅的作業流程。
才得以學會大理石雕、銅雕的技法。

黃土水著名的大理石雕作品,男嬰像。

二、人生轉折

1923與廖秋桂女士返台成親,並回到日本開設工作室與住家,1924年二哥過世,
領養其子於日本當其助手。

蕃童像。
表示了身為台灣人的驕傲和認同,澄清其藝術理念不純在於繪真,而是表達一種精神。


1910  日本雕刻界捲起羅丹旋風,盛行寫實主義,以台灣的特色為題,拜訪森丑之助人類學者求材,取生番為題,進行寫實的創作。

以水牛與牧童的石膏,準備參加第五屆帝展,後因關東大地震取消。

帝展是藝術家存活的必爭之地,參展作品主要分為日本畫西洋畫及雕刻三部分,
黃土水在欠缺師承的情況下獲得高度的評價數度獲獎。

黃土水認為藝術創作在於美化人的生活,
以泥土、紅木、白石雕刻出各種小孩男子美人。





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

[4] 磯永吉


稻米為亞熱帶的台灣最重要的主食,日本領有台灣之後也開展稻米栽培改良,以疏日本本國稻米短缺之困,日本也引進稻米、甘蔗、鳳梨、亞麻、香蕉。

200年前從福建引進的香蕉,經過日人的品種改良後,日治時期大量外輸日本。

一、生平背景
磯永吉出生於廣島,為舊藩士族,望族出身。
1908赴札幌東北帝大農科大學就讀,拜明峰正夫為師。

1912年赴台,與八田與一只差兩年來台,擔任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技手,從事稻作品種改良的作業。

赴台的決定與日本當時國勢相關,時值日清、日俄戰爭勝利,青年學子多抱遠行夢想。

二、蓬萊米

在來米與日本種米。
在來米品質粗惡混雜,比日本米小粒、長形,屬印度型米。


磯永吉任台中米廠廠長,欲將台灣在來米品種改良為日本當地喜愛的稻作。
台中廳下轄72000餘甲地,稻米產量佔總額30%。

稻作增產做遺傳試驗,品種改良最後不能成功,由日本導入品種因為陽光氣候不同,造成早熟的問題,經過同場技手末永仁(蓬萊米之母)研發防止老化,磯永吉研發出日照時間和CN比,對於蓬萊米的育成功蹟很大。

三、竹子湖
竹子湖試種稻米,1935獲得台灣全國稻米改良競賽第一名。

總督府傾盡全力發展蓬萊米終於於1929年發展出與日本米相近的米種。

四、成果
蓬萊米雖然不抗稻害,但單價仍然比在來米高,後改良後具有抗病性,引起大幅試種。

水田稻作與其他作物因為政策的緣故而輪作,磯永吉深感不以為然,對此米糖相剋的局面,表示:大家都吃砂糖就好啦,都不用吃米啦(翻桌

五、台北帝國大學

磯永吉或聘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農林學校講師,擔任中央研究所農學部長。
獲農學賞。

熱帶科學研究叢書




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

[2] 林獻堂、蔣渭水:民族運動的領航者



一、台灣民族運動
1905 西來庵事件,威爾遜民族自決後,1915年後從武裝抗日轉為政治抗日活動,
1920~1930年代稱為台灣自覺的年代,持續十餘年的改善制度、爭取農工權益的社會運動。


二、林獻堂
林獻堂、蔣渭水,分別為溫和和激進的政治抗日活動代表。
林獻堂出於霧峰林家,為台灣五大家,後以農商致富。
清代時林家林文察為清廷建立武功,後林文欽考舉人從事文官,成立林和公司從事台灣中部的樟腦專賣而致富,為大地主、大資本家,累積一兩百年的家產資本。
林文欽為富好義,林獻堂祖母羅氏溫和敦厚,將林獻堂扶養長大。

林獻堂(1881~1956),名朝琛,字獻堂,號灌園。
有記日記的習慣,惟二二八時期的這段時間不被世人所知。
於割日時逃往泉州,至情勢穩定才返台。
二十歲喪父後主領家產,本欲從仕,但是割日後無緣再考。

三、社會運動思想的行程
1902奉命為霧峰區長,後1905出任台灣製麻會社取締役(董事),後遇梁啟超於奈良一抒己志,
受民族、民權思想的影響開始閱讀"新民叢報"、"民報",主張厚結日本中央牽制台灣總督府,是其採取溫和路線之轉捩點。

1910赴日留學見梁啟超,與其文化交流促其來台訪問,後1913轉往北京認識許多政要,於日結識坂垣退助,轉介日本中央政要。對台灣總督府牽制效果顯著。

坂垣退助為日本自由之神,四處演說並處處遭到槍殺埋伏。
1914年來台成立台灣同化會促進日台平等,台灣響應熱烈。
後來雖然失敗了,但是啟發了林獻堂啟迪民智、合法請願的方法,發展日支親善論、台灣人歷史使命說。

四、創立台中中學
1914爭取設立州立台中中學,於台籌募資金爭取教育權,視為民族運動的一大成功。
就是現在的台中一中。

五、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
受到民族自決思潮、日本大正民主運動、中國五四運動、朝鮮獨立運動,民族自決成熟。
1919推動啟發會,致力於六三法撤廢運動,但是因為這個太過。
1920推動新民會,以1.增進台人福祉為要2.發行台灣青年雜誌,第一個政治運動機關刊物。
台灣青年主張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,宣示台灣主體,並中日文並刊,呈現給日本人看。

六、治警事件
1922成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,1923改向東京早稻田警察署申請,申請獲准。
而1923被以違反治安警察法名目被逮捕,為台灣首起政治迫害。
總督府號召辜顯榮成立全島有力者大會,林獻堂成立全島無力者大會。
林獻堂台灣文化協會舉辦夏季學院,而1927年因理念不合而分裂。

七、日治末期的活動
1936年於上海演講,於台灣日日新報發表祖國事件,林獻堂被日人圍毆,返台後日本推動皇民化、工業化、南進基地化。

八、戰後初期
林獻堂於日本歸還後前往拜會中山陵黃陵,二二八事件時保護嚴家淦,而獲政府賞識。
延攬林獻堂為省府委員,後授命為台灣省通誌館館長。

九、晚年
危城不入、亂邦不居,林獻堂於國民黨心灰意冷,遠遁東京病逝。


十、蔣渭水
曾參與刺袁。
於醫學院辱罵日人因而只拿到第二名畢業,畢業後於台開設大安醫院春風得意樓
建立許多人脈,1920年與林獻堂成立台灣文化協會,一起從事台灣議會設置運動。
認為台灣是知識不足的患者。

十一、台灣工友總聯盟
1928年提倡農工"同胞須團結、團結真有力",抵制日人的壓迫。

十二、對鴉片問題的反對
對於日本政府發給煙牌的行為不以為然,向國際聯盟控訴,總督府才成立勒戒所。

十三、霧社事件
認為連原住民都開始反對,又為何漢人不行

十四、淺野水泥罷工事件
工友總聯盟成立後助淺野水泥罷工78日,後而被逮捕。

十五、台灣民眾黨的解散
被總督府視為極端的民族主義分子禁止其擔任台灣民眾黨委員,
後而因為過勞傷寒而死,後事五千餘人參與葬禮。


十六、人物評價
林獻堂溫和派,傳統教育,富豪出身,不說日語不著和服,因對政府失望而遠遁他鄉。
蔣渭水激進派,專業教育,平民出身,積極呼籲同胞團結,發起農工運動後死於日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