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

[7] 移川子之藏


對於土俗學人類學耕耘甚深,本身是哈佛畢業生,受美國教育薰陶,研究環太平洋的文化交流。

烏來有泰雅族紀念館,黥面有汙辱原住民之虞,不可稱黥面,而必須稱紋面,在台灣原住民族中只有泰雅族有此風俗,表示驍勇善戰或織布技術精湛。

藉由台灣高砂族研究,依語言文化習俗從七族定為九族,現在已經擴增為十四族
成就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啂研究。

1936年調查範圍遍及台北台中新竹三州之廟宇,1937移川教授赴法順道參訪荷蘭海牙國立文書館。

移川教授於講座營運上軌道時,於1931成立南方土俗學會並創辦南方土俗雜誌。

台北帝大對於台灣原住民曾展開多方面的研究,小川尚義、淺井惠倫等人成立語言學講座,後來其著作為研究原住民語言之寶典。

金關丈夫為當時體質人類學的先驅,研究遍及日台各種族,為醫學院當時最帥的教授(?)。

1939日軍佔領海南島,所以派遣了四班調查班到海南島,土俗人種學教室助手宮本延人於海南島調查,提出海南島黎族之報告,採證其生活風俗和日常用語,對於黎族的刺青語言有深入記載。<海南島寺廟神考察>最多拜關公、土地公、媽祖。

太平洋戰爭爆發後,民族學研究因為原住民控管的原因而成為顯學,移川兼任南方人文研究所所長,到1945受到總督府委託,在東南亞各處進行民俗調查。

1942領西里伯斯島,取得石油和橡膠,成立孟加錫研究所。

日本戰敗後,土俗人種學講座改為民族學研究室,隸於文學院史學系,
由陳紹馨教授主其事,留用日籍副教授宮本延人管理標本室。

1947年得肺炎過世。

戰後臺灣大學的考古人類學研究所,仰賴宮本延人、國分直一,金關丈夫來延續。

1949成立考古人類學系,李濟任系主任,因日籍教授返國而中斷的考古學界,加入了中國學者的加持,展開了新的研究---殷墟和甲骨文。


沒有留言: